说明

①卢那察尔斯基:阿纳托利·瓦西里耶维奇·卢那察尔斯基(Анато́лий Васи́льевич Лунача́рский),1875—1933,苏俄革命家、文艺理论家、文艺批评家,苏俄首任国民教育人民委员会委员。鲁迅译有他的《艺术论》《文艺与批评》。

②毕斯凯莱夫:尼古拉·伊万诺维奇·毕斯凯莱夫(皮斯卡列夫)(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Пискарев),1892—1959,苏俄艺术家。鲁迅曾积极把他的版画作品介绍到中国来,参见《且介亭杂文末编·记苏联版画展览会》。

③瞿秋白:1899—1935,革命家、文学家。1932年时,他潜伏在上海,在鲁迅掩护下以各种笔名从事左翼文学活动。本作译文起初连载于《北斗》杂志,到第四场时,杂志即被禁停刊。之后译者仍译完全本,于1933年末由联华书局出版单行本。

④鲁迅:1881—1936,思想家、文学家、革命家。1931年,鲁迅曾从本作德、日译本译出第一场,但随后发觉两译本有所删节,乃交由擅长俄文的瞿秋白从俄文本翻译。单行本出版时,鲁迅为之作了后记。

⑤安娜·亚列山大洛夫娜·卢那察尔斯基嘉:为当时作者之妻。

❀录入所用的底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(1985年印刷)的《解放了的董吉诃德》,对照网站版本(俄文。录入者孤陋,不懂俄文,只是用google翻译勉强参看而已)。

❀底本中原有的译者注释因当时资料所限,有一些错误,今不揣冒昧,加以订正补充;为免繁琐,不另写出原注文。注释中所谓“原文”,皆来自上述网页版,但因与底本所用之原版似有版本差异,也难保有不确处,尚俟识者见教。为作注释参考的原著《堂吉诃德》,则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孙家孟译本,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杨绛译本。

❀底本中一些与现在习惯不同的用字,如“皱”作“绉”,“吧”作“罢”,“贡献”作“供献”,“一会儿”作“一忽儿”等,原则上仍如其旧,以见原貌。

❀“董吉诃德”是当时对“Don Quijote”的音译,今多作“堂吉诃德”或“唐吉诃德”。但为尊重原文译者起见,实在不应擅自改动——今本《鲁迅全集》里竟随便地改成“堂吉诃德”,堂堂官方出版社如此,真是怪得很。顺带一提,“诃”读作hē,现在许多人读成kē而写成“珂”“柯”,是错误的。

紫萍东郭
录入 于2023年

回到目录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