录后记的后记

校对这事不如创作有趣,不如翻译有益,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但毕竟校对也还是不能没有——虽然据说香港的出版社早不要校对了。《心防》录入过去了三年,因为跟唐犬同志提了起来,想借她的地方再发一下,就又搬出书来校对了一次,也补充和修改了一些注释。至于究竟能有几个人看到呢?那是哪怕只有唐犬同志一位,我也算没白干了。非常感谢她。

以下再随便写几句我以为算是“所得”的地方——虽然如作者在后记中说:本剧主要是反映孤岛文化抗战时期的正面人物的,但也顺笔带出了几只老鼠——尤其是有几个人,如果现在去百度上查,都是什么堂堂的文人名士,甚至“抗战烈士”,然而瞒不过同时代的目击者,在这舞台上便留下一截脏尾巴了:这也是本剧的价值之一,我想。

至于主人公刘浩如呢,他正是当时孤岛上——乃至孤岛外奋战不息的知识分子的浓缩。他是于伶,是恽逸群,是萨空了,也是徐铸成,还是夏衍自己。杨爱棠之以抗日女杰茅丽瑛为原型,也是很明显的。但有人说什么“茅丽瑛是上海抗战第一个牺牲的女性”,未免就有些看轻了上海女性了。

另外,现在很多小文手为难于给人物起名字,但夏衍时代的剧作往往从名字就能看出人物是正面还是反面——尤其是配角。如本剧中的铭芳、仇如海、倪邦贤(“你帮闲”),都一目了然。这自然是为了观众容易了解:其实,作者的价值观也实在没有必要对读者观众藏着掖着,我看。

第二幕中刘浩如认为“不可靠”的王香谷、蔡鸿恬,当初没有查清楚指什么人,以为是报界的,曾疑为影指陈彬龢(1897—1945,汉奸文人,上海日占期间任《申报》社长)、蔡钓徒(1904—1938,小报《社会晚报》社长)。这次再校对时翻到恽逸群的《蒋党真相》,看见里面提到黄香谷、蔡洪田,电打一般联想到剧中的这两个名字——这下才终于搞清楚了。但这也额外给了我一点好处,例如查到了办小报的蔡钓徒是勾结日军而又遭主子杀害的——据当时在上海的文人陈存仁回忆,这是由于蔡一面在报上骂日军一面又勾结之的两面手段败露,招致主子的愤怒。但这么一只老鼠却被百度百科封为“抗日烈士”,实在可笑得很。

关于《立报》的那条注释曾把张友鸾列于主持者中,现在查出来这也不对:张友鸾1936年已经离开《立报》,去南京办《南京人报》了。

为了作注释,查了许多参考材料,大多是零零碎碎,不好一一列出来——何况很多当时查过就忘记了。这样散漫实在是不好意思。不过还是要推荐一下徐铸成的《报海旧闻》,实在是一部很有趣的书。

紫萍东郭
二〇二三年一月十四日
于 暗星书房

上一章回到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