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想的伴侣①

许钦文②

中华民国十二年③,就是世界语④纪元……年,九月四日下午七时许,吃过晚饭,我正感着寂寞,似乎少个人谈谈,信口的谈谈,谈到哪里就哪里,无论如何,总得把不快的刺激暂时抹煞一下,只是觉着现时是在快乐,忘形的愉快一时,突然我们的朋友有东方朔风的赵元元君来到,着忙的开口便说——


“你知道《妇女杂志》正在征求叙述‘理想的伴侣’的文字了么?”⑤


“不曾呢。”


“好,这样的一个少年男子,竟不知道瞧瞧专谈妇女的杂志!”


“你大概已写好了你的理想的伴侣。可在身边?给我瞧瞧吧。”


“哪里——第一,我实在忙不过来,第二,你可知道,要我用文字来表现是——”


“然而你总得用嘴说给我听听,反正我们既然会见了,总得找点事由来谈谈。或者我还可以权当你临时的书记,你说,我听着写,做成一篇叙述理想的伴侣的文字!”


“好!”


于是我就打开墨盒,捏起笔杆,展开白纸,把他所说的话一句一句的从耳官⑥通过听神经,传到脑里,当即造成文字,又由脑通过传达神经,而手指,而笔杆,而笔尖,一个一个的画在纸上,组成下列的东西:


我是男的,我的理想的伴侣当然是女的,并且当然是个新女子,所谓新女子当然有三个条件,叙述条件以前,当然另有几句话须先说明,就是相貌当然须美丽,身态当然须窈窕,否则当然不配入理想了;不过所谓美丽,窈窕,当然须有具体的观念,头当然须象T的,脚当然须象S的,面盘,皮色当然须象N,M的,声音,举动,当然须象W,D的⑦。


第一个条件须会跳舞。跳舞并非是专为好看,我自己却不会,虽然可以学起来,由她教我,因为会跳舞的身体大概强健,我是怕象K太太的,看看很好,空手走路,从公园的门口到茶摊就要叫乏。老K心里老是怕她乏,嘴里不知不觉的不绝的“你乏了不?”“你乏了不?”一穿高底鞋,半身的重量都放在老K的臂上还是走不到一里二里。休说是并辔齐驱。那天骑驴子,仿佛诗人探梅似的踱着,还是“咦!”“咦!”的叫坐不稳,虽然老K以为他老婆的文弱无不是超然的美,然而会跳舞的P女士挺着腰背驭着驴子锵锵的追过渠们⑧的时候,总不由得使老K白着眼睛盯着她想,“如果……不是更好?”所以须会跳舞。


第二个条件须会唱歌,唱歌无非是好听好听,然而好听也要紧。讨老婆原是为娱乐,不会唱好听的歌,就是娱乐品的缺点。既是理想的娱乐品,难道可以有缺点?所以须会唱歌。


第三个条件须会弹钢琴,弹钢琴原与唱歌一样,可是我于钢琴是门外汉,并且实在买不起,你想我的收入哪里能买钢琴!不过这实在无妨,钢琴当然要她自己带来,她的嫁妆里当然应该有一口钢琴。其实不必一定会弹,只要有一口钢琴摆着就好了,反正钉钉当当的总能使它响几声。所以这条件或者应改“须会弹钢琴”为“须有钢琴”。而且不必一定是钢琴,八弦的古琴⑨等也好,反正,铃铃锒锒的总也能使它响几声,使人看了,听了,古代传下来的东西渠们决不以为比外国运进来的差些。所以或者又应改“须有钢琴”为“须有钢琴之类”。


除了这三个条件以外,本来没有什么学问的必要。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⑩这句话,究竟是古圣贤的至言。现在许多事都讲复古⑪,许多人都知道了古人究竟是不错的了,我想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这古言应最先恢复,作为一切女子的惟一的格言。女子实在不应该有才,一有才就要多事,往往自以为能,不肯服从,甚而至于颠倒纲纪,教训、责备丈夫。不过因为我的收入是这样少,从度蜜月的旅资以至于将来教育子女的费用都须从她着想,所以国文与口才都须漂亮点,总须有在社会上活动的能力,或者募些经费办个私立女学校,或者运动官厅做个官立女学校的校长⑫,我也就可以当个教务主任或者会计、庶务。至少也得被人注意的指着说,“他就是某某的H⑬。”其实国文与口才究属非必要,只要有钱就是了,钱多,有了八弦的古琴又可以买钢琴。校长不做何妨,反正无论你的国文与口才怎样好,要募经费总非向有钱的“浇麻油”、“戴高帽子”⑭不可。至于有钱,当然是要她的父亲有钱。嫁资田,压箱钱⑮当然是要她的父亲给她的。可怜我们中国有钱的人实在太少了,这一层恐怕非从督军、巡阅使⑯的女儿们着想不可了。我并不是甘为军阀的女婿,只是要有钱的老婆,请你不要误会!


我的附则是:第一,不准干涉经济权,嫁资田也须归我管理;第二,须完全是新式的,或者索性完全是旧式的,半新半旧的最难对付,早有人大上其当了,所以我特在附则提出。


还有一点是很要紧的,就是结婚以后不过三年她就须死掉。这是的确的,爱情的作用一如电流,当两极将接未接时,火花闪闪的爱力十分猛烈,及至接触既久,渐流渐平,经过两年,早已成为讨厌的东西,就是钢琴,也须更新了……俗谚说得好,“三年不死老婆大晦气。”难道理想的伴侣可以使我挨晦气的么?


原载1923年9月9日《晨报副镌》⑰



注释:

①本篇据198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《许钦文小说集》录入。原发表日期、刊物见篇末。

②许钦文(1897—1984),浙江绍兴人,笔名蜀宾等,小说家。曾加入语丝社,与鲁迅交往密切。建国后编写多部评析鲁迅作品的书籍。

③即公元1923年。

④世界语,Esperanto,波兰学者拉·路·柴门霍夫(L.L.Zamenhof,1859-1917)发明的一种人造语言,试图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促进不同民族的交流、理解。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,新文化运动时期,一些新文学的拥护者对之极感兴趣,蔡元培、钱玄同、鲁迅、周作人等都曾支持过。而在青年学生中,世界语也成为了一种时髦,这里作者大约是借以表现“我”的“摩登”。

⑤指1923年8月《妇女杂志》第九卷第八号开展的“我之理想的配偶”征文。《妇女杂志》,月刊,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,1915年1月创刊,1931年12月停刊;其基本立场是保守的贤妻良母式“妇女解放”。

⑥疑当为“耳管”。

⑦此处所列各字母,大约是当时的电影女星之类社会上作为“美女”样板的人物。现在虽然难于考据,彼时的《晨报副刊》读者,应该是很容易明白的吧。

⑧渠,第三人称代词。这时期的白话里还没有“他/她/它”。

⑨“八弦的古琴”,古琴似无八弦者;此处如此说,当系讽刺。但如今一律定为七弦,是建国后管平湖(1897-1967)等人组织的“古琴研究会”的劳绩,并非古法。

⑩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,朱熹子的名言,今之“女德”犹承其道统——可谓辜负尽五四先贤了。

⑪“现在许多事都讲复古”,当时虽然新文化运动在发展,另一方面,从政府到耆宿却提倡尊孔复古——今人好谈“主流受众”,彼时其实新文化的“受众”甚狭,“主流”诚然是复古的。例如当时从小学即开读经课,文化总长章士钊(1881-1973)提倡“读经救国”,且办全用古文的《甲寅》杂志,等等。

⑫官立女学校的校长,大约暗讽杨荫榆(1884-1938,曾任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校长)。鲁迅《华盖集》中有多篇支持学生与之抗争的文字。杨荫榆后来死于抗日,又是中国第一位女性校长,如今也有许多人来翻案说好话,但她在当时压迫学生的事迹,却是凿凿不可消的。

⑬H,指作者的姓氏“许”。当时还没有汉语拼音,而多用威妥玛拼音(韦氏拼音),“许”字拼为hsü。

⑭“浇麻油”,浙西方言,意同“戴高帽子”,指奉承。因麻油味香,奉承夸奖,就好比给人浇麻油、把人弄得香喷喷的了。

⑮压箱钱,即嫁妆。

⑯督军、巡阅使,指军阀。这两个官职名义上都是北洋政府时期的地方军政长官职位,实际上是授予地方军阀、承认其地位以为笼络的头衔。督军(又称都督)往往授予割据一省的军阀,巡阅使则授予地盘不限于一省者,如张勋任长江巡阅使。地盘不及一省的小军阀,又有镇守使、经略使等头衔;且由此派生出了“马路巡阅使”这一揶揄流氓的俗语。

⑰《晨报副镌》,原附北京《晨报》发行,1921年10月在孙伏园主持下改版独立,1925年4月改称《晨报副刊》,1928年6月终刊。《晨报》是北洋官僚派系研究系的机关报,但《晨报副刊》在孙伏园主持下,却是新文化运动的基地。



录者按,鲁迅小说《幸福的家庭——拟许钦文》(后收入《彷徨》)于一九二四年三月一日上海《妇女杂志》月刊第十卷第三号发表时,篇末有作者的《附记》如下:


“我于去年在《晨报副刊》上看见许钦文君的《理想的伴侣》的时候,就忽而想到这一篇的大意,且以为倘用了他的笔法来写,倒是很合式的;然而也不过单是这样想。到昨天,又忽而想起来,又适值没有别的事,于是就这样的写下来了。只是到末后,又似乎渐渐的出了轨,因为过于沉闷些。我觉得他的作品的收束,大抵是不至于如此沉闷的。但就大体而言,也仍然不能说不是“拟”。


“二月十八日灯下,在北京记。”


录者早就好奇这篇鲁迅“拟”了的原作是怎样的,然而《鲁迅全集》不收,网上也没有找到。后来买了《许钦文小说集》,才终于从里面翻出来了,所以照录(有些与现在不同的用字、标点也照原样保存)并略作注释,以满足从前的好奇心。至于其内容,虽然并不成熟,但似乎也说尽了许多男子汉藏在心底的龌龊念头了——自然,现在的incel们虽然指望不上督军、巡阅使的女儿了,但也伶俐得多,懂得龌龊念头可以不藏在心底,但一定要藏在各种旗子下面了。


2025-6-18

回到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