代序①
“我们的武装战士在淞沪平地上抵抗敌人的军舰飞机大炮,坚持了三个月②,粉碎了敌人征服中国的梦想;我们的文化战士,则于国军西撤之后,在孤岛上在敌人的围攻之下苦战了二十个月③,到今天还没有退却。不错,我们的阵地被敌人的别动队——汪逆——抄袭④了一下,失去了若干据点,但是我们仅退到江湾大场⑤,我们依然扼守我们的阵地。在去年五月之前,上海两租界,——有四百五十万人口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,——是完全属于中国的,是中国的经济堡垒,是中国的文化堡垒,是东南游击队的政治堡垒。我们用什么力量守这个堡垒的呢?不是武力,不是金钱,而是文化,说得具体一点的是笔尖。在文化部门中成绩最著的是新闻,补习学校,戏剧三种。特别是新闻事业坚定了广大民众对抗战必胜的信心,所以有人说,上海几家报纸足抵二十万大军。从对敌人的威胁和维系沦陷区的人心上来说,或许这个譬喻并不夸大。”
恽逸群:“孤军奋斗的二十个月”
注释:
①此《代序》据开明书店民国三十五(1946)年版《心防(夏衍剧作集之一)》补入,标点用法悉如原书。以下正文中一些并非错误,仅是与现在习惯不同的字(如“像”作“象”,“哎”作“㗒”,“韧”作“靱”)和标点,也不加改动。
《孤军奋斗的二十个月》一文发表于《新闻记者》月刊1939年第2卷第6期,作者恽逸群(1905—1978)为现代著名新闻界战士、报人、出版家,亲身参与了上海孤岛时期的文化界抗战斗争。
②指1937年8月至11月的淞沪抗战。
③指淞沪抗战失败后,进步文化界人士在当时还没有被日军占领的部分租界(即“孤岛”,包括公共租界南部和西部,以及法租界)进行斗争的时期——正是本剧要反映的。此时期结束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全部租界,在本文写作时间之后。
④抄袭:此处指“包抄袭击”的意思。汪精卫派于1939年下半年窜入上海孤岛,在日军卵翼下积极开展投降活动。
⑤江湾大场:江湾镇、大场镇,是上海西北部的两个地名。当时是郊区,1939年当时中共江苏省委正在这些地方开辟抗日工作,除了文化抗战外还包括组织游击队等。今分属杨浦区、宝山区。